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48章 建立大明科学院
第(3/3)页
的。
不过这三个女人也知道,只要有了动力,这些人开始做起来。
总有一天是会成功的。
余启文有些疑惑地问道:“大人!为什么我们每一次的试验都要记录?”
元峥笑着说道:“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
都是为了让下一次的能够从中吸取教训。
失败得多了,成功也就近了。”
这些官员、工匠们也不明所以,不过宰相这么郑重的提出来。
大家照做就是了。
元峥特别在京城里面,为科学院划了一块大大的地皮。
初步分为了蒸汽机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材料研究所,枪械研究所,农业研究所。
在每一个研究所下面都分了若干个小分支。
元峥派人从京城各行各业里面,大力挖人。
那些匠户们,听到进入科学院后,就是朝廷里面的正式员工了。
好多人都兴高采烈地进来,也有不愿意来的。
元峥也不勉强!
他现在要做的,是给整个时代垫定一个基础,一个科学研究的基础。
就算是元峥从几百年后回来的,他指导下的高炉炼钢也困难重重。
元峥能够知道的就是:炼钢要碳,要焦碳。
焦碳要煤,煤这个时代还是有的,每一样都需要他亲自指导着去试验。
炼焦元峥是有经验的,他曾经组织过土法炼焦,也主持过小高炉炼钢。
现在只是把这种已经做过的事情,复制出来,进行工业化生产。
也遇到了许多难题!
这些日子,元峥忙,非常忙。
科研的理论需要他来制定,具体的工作也需要他出手。
农业研究所成立起来了,但是元峥知道,农业最好还是在海南去。
只是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把官员派到海南,那是发配三千里啊。
没有几个官员们会愿意过去的,就算是那些老农们,也不会愿意离乡背井,到那么偏僻的地方去的。
现在这个农科所也只能够在本地开始进行研究了。
元峥给这个农科所下达的命令就是:研究玉米、土豆、红苕这三种东西的高产种植方法。
现在是五月,土豆、红苕都是可以种植的季节。
为了能够有作用,元峥用朝廷公田,划了最好的土地给农科院做为研究基地。
京城这边成立了科学院,南京那边也同步成立科学院。
只是南京那边的官员们,除了对农科院还有一些认识外。
对材料、蒸汽机、化学就完全不懂了。
元峥暂时也没有时间跑到南京去给那些官员们进行科普。
整个大明朝的科研需要他。
天下更需要他出手,如今天下除了闯王外,最大的一股农民军,张献忠所部正在进攻四川。
元峥说通崇祯皇帝:下旨令石柱宣慰使秦良玉为任四川巡抚,接管四川全境军、政所有事务。
只为了在防御张献忠入川,同时向四川所有土司、民间豪强下诏,凡是配合秦良玉积极出人出力防御张献忠的。
朝廷将会进行嘉奖!
有官的升官加爵,无官的入朝为官。
表现特别突出,出人出力最多的土司、豪强们,将会得到进京面圣的机会。
这种诏书,元峥也不知道有多少用。
但是他现在一定要等到崇祯回到京城里面来,安排好朝廷里面的事情,才好出征的。
京城里面的那些高层官员、勋贵们对元峥的态度一直都不友好。
这使得元峥在朝廷里面,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一个。
如果他离开京城,对崇祯没有了影响力,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岳飞。
元峥是不愿意明朝就这么被后金,被那些义军给灭了。
同样的,他更不愿意自己死在崇祯手里。
因此朝堂上,如果他不能够点据上风,那么他是不会带兵出征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放任天下不管。
相反的,从他回到京城后,接手了京城各大卫所过来的那些士兵。
现在他在京城里面的已经有十万步兵,二万步骑兵,一万骑兵。
这些队伍,每天都在训练。
过去那些将领们练兵,都是三天一校,五天一练。
意思就是三天点一次名,五天才训练一次。
就这样的兵,已经算是练精兵的了。
元峥现在的队伍,完全是按照现代方法,设立了封闭式的军营。
那些士兵进了军营之后,就不能够离开。
每天一日三餐,三天打一次牙祭,每个士兵有三两肉。
这样的生活,当然是普通士兵们不敢想像的。
但是元峥的军队里面,却是天天都要训练,在山海关的那些训练器材,已经完全复制过来。
每天的队列操练是必须的。
士兵们每天训练完毕后,晚上有扫盲学习和思想教育。
至于他们想要出营地,每个士兵一个月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请假出营半天。
随着京城附近安定下来,这支队伍的训练越来越严格。
那些士兵们,许多都是老油条了。
跟着官兵走过,跟着大顺军也跑过。
最初的时候他们还有别样想法,随着时间过去几天。
每天那些连长、营长们把他们操练得疲累不堪,这些老兵油子们暂时还不适应这样的训练强度。
记住手机版网址:m.tuishu.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