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1章 用蚂蚁的速度爬向月球?
第(2/3)页
乎是有点过于痴人说梦了吧。
“你觉得他们能成吗?”
陈念开口问道。
“不好说,毕竟登月这事情,几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做过了,现在无论是航天、电子还是机械领域,技术都有极大幅度的提升,他们想要再复制一次,恐怕也不会太难。”
“唯一的问题就是,登月是一项专有程度极高的技术-——或者我们叫特异性技术。”
“特异性技术本身是非常容易失传的,而当年他们的载人登月全套系统也压根没有达到‘量产’的标准。”
“别说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哪怕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还活着的情况下,实际上登月技术都已经到了失传的边缘。”
“如果现在他们想再搞一次的话,一句话:没有作业可抄,从头再来。”
陈果说完了自己的判断,对面的陈念也是点头赞同。
“跟我的想法一样。”
“用大炮上月球,和用火箭上月球,技术路径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那次登月,成果到底怎么样?”
“我们相信他们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的。”
陈果模棱两可地回答道。
“.好吧。”
陈念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不过他倒是清楚地记得,在自己的前一世,那台按照老美标准设计的玉兔一号探月车,可是在月球表面上吃过不少亏的。
直到采用了国产技术替代,玉兔二号才算是平稳地走了下去。
至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照搬他们的经验并不合适。
“不管怎么样,他们决定要自己启动登月计划,就意味着我们此前预计的用一部分核聚变技术来换取对方全套航天工业成果的打算已经破产了吧?”
“他们手上就剩那么点筹码了,还打算要赌到底,也真的是把自己的民族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陈果有些好笑地摇了摇头,回答道: “也没那么夸张.按照他们现在的水平,一次登月加返回最多也就是两年到三年的时间。”
“他们不但不是在赌,反而是相当谨慎了。”
“毕竟,在两年到三年之内,我们的航天工业不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到时候他们如果失败了,也还有反悔的余地.”
“没有了。”
陈念打断了陈果的话。
“两年到三年,我们确实不可能实现航天技术的全面超越,但搞出一两个典型项目来,还是不难的.”
“毕竟,不就是上个月亮嘛倒也没什么难的.”
送走陈果之后,陈念并没有立刻离开办公室,而是顺着刚才的话题,立刻开始着手梳理探月计划所需要的技术。
实际上,他说“上个月亮没什么难的”还真不是吹牛逼,别说现在有系统这个大杀器在了,就算没有又怎么样? 上一世,华夏在2007年首次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随后在短短的6年时间之内,先后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并且成功实现了第一次月球软着陆。
那才是2013年,距离第一枚探月卫星发射才过去了6年! 而在这一世,华夏探月工程的进度相比上一世还要快一些,嫦娥二号的发射时间提前到了2009年底,而嫦娥三号项目主体建造和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顺利的话,在今年年底到2013年内上半年,就可以实现登月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到月亮上去”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
问题在于,怎么上月亮上去,并且带回来足够的样本,为后续的大规模采矿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其实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个是实现问题,要用什么样的技术,把大重量的探测和采掘设备送上月球,并保证其能顺利返回。
第二个是成本问题,以什么样的设备形态,尽可能压低地月往返成本。
对于前一个问题,陈念其实没打算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毕竟大力出奇迹,金属氢可不仅仅是超导体,还是一种极其恐怖的含能材料。
再加上此前TBCC发动机的技术积累,新发动机+新燃料,送个小型挖掘机上去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成本部分。
去月球的目的是为了挖氦3,挖氦3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聚变反应堆的效率。
而如果采掘成本高于效率提高的收益,那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tuishu.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