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周都头探班
第(2/3)页
就算议事厅。
剩下的砖瓦多拿去补墙了,还有部分李丹叫人用了修补偏殿漏雨透风的那另外半边,他到底觉得还是需要个稳妥地方做库房。
随着朱庆和李彪采买回来的物资增多,又有阿弟干爹不断地将制成的衣物、背包、裹腿等等一批批送来,仓储很快就成了大问题。
砖不够,李丹把顾大那什拨出来开始教他们制作砖模、晒泥砖,趁着现在还未下雨尽快做出一批成品弥补砖的缺口。
为此他特地叫陈三文设计了个捣臼。就是把和好碎草茎的泥巴放进个木斗里,人可以踩踏车轮使木杵在齿轮带动下不断上下捣击,让泥更加细密并具有粘性。
做好的泥砖有部分用来搭旱桥和障壁,那是训练大家过障碍的器材,李丹甚至用拆下来的木梁做了个单杠。
这路上不知道要经历什么、走怎样的路,他希望让这批只会闲来无事就斗嘴的家伙都动起来,最好每天累得没力气再找别人的麻烦。
李丹进门瞧见自己的草埔,又想这么多人不能老露天睡,既然这校场县里已经明确用于团练,就该彻底利用。
他在被拆得七七八八的屋宇基址上来回打转,抚摸着断壁残垣寻思着如何废物利用建几间简陋的营房。
这还提醒了他行军路上宿营的问题。
李丹想想画个军帐的示意图,用油布做顶和底,竹竿、篾条做骨,撑开可住伍人,行军时收起捆扎好放在车厢里。
他将图交给毛仔弟,让他去给老纪看,第一批先订做十五顶。
其实从补墙开始,李丹就发现建设能锻炼大家的协作,可以帮所有人迅速熟悉起来。
所以见议事厅和仓库先后完工,李丹带大家用竹子做筋,用切碎的干草和泥,开始在空旷的废弃地基上筑营房的夯土墙。
这个速度快,两天墙就起来了。就在大家担心这东西雨一浇会软塌塌的时候,李丹叫人把预先出城收来的十几车柴草,堆在墙内外一把火烧了。
等火熄灭、墙体冷却,扫掉草木灰大伙一看,里面的竹子烤成焦黑,墙变得好像红泥陶器,连地面都硬硬地。
“好啦,现在找木料做房柱和大梁,用劈开的竹子当椽,上面铺油布、茅草,然后就可以住人啦!咱们所有人进去都够的。”李丹说。
用泥砖垒成门柱,现成的旧门和门框修修固定好直接利用。
在墙体插上两尺长的木料做房柱,半尺在夯筑时预留的孔里,其余部分和榫头露在外面,上面是木制横梁,横梁之间是竹子的纵梁。
屋顶则是先在木框架上每隔一尺用麻绳捆扎竹竿做椽,上面用劈开的半竹横向铺排,其上铺篾席和草束,然后用草泥铺一拳厚,再用熟石灰拌粘土和沙子抹两指厚。
第一座宿舍建成,住进了二十人。第二、三座在大家熟练后建得越来越快。
所有人都住进宿舍的第二天夜里,大雨倾盆而至。众人佩服之余,李丹在这支小队伍里的威信又上升了几分。
变化越大、条件越改善,大伙儿的心劲儿越高,队伍的变化也非常明显。每天出操晨跑的步伐更齐整,口号更响亮。
队列练习由个人到双人,到全伍、全什最后是两什、全队,
不但大家学会了分辨左右、前后的命令,学会了左转、右转、向后转,而且懂得了如何用余光注意自己在整队中的位置。
周都头早上听到外面齐刷刷的跑步声几乎是受了一次惊吓,蹿出门只来得及看到满街瞧热闹的百姓和队伍背影。
他楞了半天,最后下决心今天必须去城隍庙看看。听说午时前最热闹,周都头掐着时间悄悄来到校场外。
在这里,围着的人又里三层、外三层了。周都头发现几个南城的家伙探头探脑,当他们瞧见周都头也在时要么脑袋一缩,要么不好意思地咧嘴笑笑。
原来午时要检验训练成果。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tuishu.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